訓練12 | 校園危機處理之表達性藝術治療介入 3:媒材簡介、ETC理論介紹(2023年5月更新)

[2023年5月15日更新]

我們繼續表達性藝術治療旅程…

第2篇 提到第六張創作的部份所以這次來接續分享,是的,分享重點就是諮商師回應你看到的圖像,以客觀描述為主,像是我的圖畫中增加了阻隔物,長條物體消失,魚的顏色增加跟藍色與咖啡色變成阻隔物的顏色等,心理師盡量避免做過多的詮釋,精確地說就是做圖像的重新架構而非語言的重新架構。

這個練習我沒有當諮商師,當了兩次個案,第一次個案經驗我覺得若諮商師做很多詮釋有時會引起個案想「我覺得不是這樣…,應該是那樣」的感受;第二次個案經驗則是若諮商師太緊張做詮釋而使用詞彙變得太模糊也會無法有效連結當事人內在,像是諮商師回應我有一個物體是怎樣怎樣時會覺得整張圖變成每個物體而非是一張圖畫。

以上如果你不甚理解,實屬正常,因為你不在現場,而我也只能轉述,然後文字描述有侷限性,總之,有空自行體驗吧!

最後心理急救的練習就是兩人一組練習當團體領導者,這就沒什好說,就是練習這些步驟(流程)而已。

接下來,跟危機說再見,進入純表達性藝術治療部份

若你對表達性藝術治療有興趣,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自行體驗「創作」這件事。我曾認識一些治療師覺得拿個媒材做工具然後團體時間很快就在玩這些活動後結束,認為這樣實在很好賺且輕鬆,也想要學習這個但自己很害怕創作。

如果只是看表象的確是輕鬆地,但如果是這樣看待治療,那我認為是污辱了這個學派。這就像是一般人說心理師只是在那聊聊天很好賺一樣膚淺。

我們永遠不可能帶給個案自己不會的東西

若沒有藝術創作經驗,只是拿個圖畫紙給案主們畫畫然後分享,那其實就是在做口語治療非表達性藝術治療。

回歸正傳,在今天(2017年4月18日)的訓練就是先玩玩各種媒材後才進行理論介紹。玩媒材部份就不解釋,分享我的創作就好。

我給這個作品名稱是:一個人坐在一隻魚裡面,你可能根本看不出魚跟人,但那真的不重要,只要我覺得是就行了。

現在,我們來到媒材介紹嚕!只要是生活中的東西皆可成為媒材

  • 複雜度:就是指媒材使用的順序與步驟的多寡,比如用水彩的步驟就是比蠟筆多,故功能弱的案主較適合用複雜度低的媒材,反之亦然。高於三項步驟就是高複雜度,低於三個順序就是低複雜度。
  • 結構性:就是給予一定的規則,像是創作時間,或是操作的時候不要說話,或是給予一個主題創作等。以我在實際上操作的經驗,很多人其實需要給予較多的結構性,不然面對創作是很焦慮不安的。
  • 屬性:就是媒材的流動性高或低,是硬或軟材質,像是水彩與白膠就是流動性較高的,而蠟筆就是流動性低的媒材。西卡紙或麥克筆就是硬質媒材,而輕黏土則是軟質媒材。
  • 中介物:就是創作用的工具,例如筆或剪刀而這會產生反應距離。

ETC稱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連續系統,適合非藝術背景的人理解藝術治療的架構,它以左腦跟右腦來做說明,左腦的三個層次為認知、知覺、動覺,右腦的三個層次為象徵、情感、感官。

透過這個架構讓諮商師可有效選擇適合案主的媒材與藝術活動,便於觀察與評估案主在跟媒材互動時的內在狀態。

先說說左腦吧!

  • 動覺:為人類早期的經驗之一,像是搥打、敲打等動作。
  • 知覺:為圖像或意象的經驗,像是以線條或圖形來表達情感
  • 認知:就是現實狀態的理解,像是語言表達想法、或是畫圖以透視概念呈現。

由動覺至認知是一個發展歷程,故可針對當事人的發展階段做流動性的設計,增加心理健康程度

未完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