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日更新]
心理學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不論是行銷心理學、投資心理學、媒體心理學等都是,毫不例外的擁有此一知識有助於職涯發展。
心理學立基於哲學,我們就先談談語言系統的功能。
使用語言是日常生活必須技能,簡稱溝通管道,而這也是最容易產生誤會、衝突之處。以溝通而論,不論是表情、肢體動作或說的內容都是給別人看與聽,故顧及他人感受非常重要。
人類社會是建立語言系統目的在於互動及傳遞知識或其他,它在表達上具備了積極性功能,同時創造了社會現實。
我們對字詞會有共同的理解,也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比如「去死」這個詞,有些人會認為是開玩笑,有些人會認為是被指責,有些人會覺得是真的自己該死,而這些解讀全來自自身的從小到現在的生活經驗中去直覺反應。生活經驗造就我們對於字詞的感受並內化成一種自動化反應,也就是習慣性反應。
舉個例子,當我說:「你這樣做很糟糕…很白癡…」不論是有意無意都是告訴你「你很爛」,聽久之後你主觀上會真的覺得自己超級差勁,內化成自我貶低而這主觀的感受很容易對號入座,只要聽到類似的字詞或甚至很輕微的用詞都會自動入座,覺得自己很爛、沒能力,自然表現不好。
同時,當你在生活經驗接收這樣的訊息後,也會這樣對待別人,像是不經意的說對方哪裡不好,哪裡做不對…,在心理學上稱為「投射」,也就是上面說的自動化反應,你曾被這樣對待所以也會無意識地這樣對待你的同事或屬下或其他人。
心理學上常說人際互動就是在照鏡子,在職場上也不例外。
當你覺得被頂撞或對方老是針對你,除了抱怨對方不是或給點教訓外,首要之務是想想自己是如何與他互動的?因為對方的行為就是你行為的鏡子。
也許這要思考會讓你感到不舒服或不願看到,但若有覺察將對你的職場生涯帶來新的契機。
「自我覺察」是心理學領域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沒有覺知就不會發現,沒有發現也不會想改變,或怎是不知道怎麼改變而「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
不論你的職位如何,想要有更好的職涯發展覺察自身是怎麼跟人互動,我想是必備功課。接下來我將用一個心理學的理論來補充說明上述概念。
畢馬龍效應
「畢馬龍」原是希臘典故,來到心理學後被驗證於教育現場,它是指人的情感或是想法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影響。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A與B是兩個程度相當的班級,由同個老師教學,老師被告知A班是資優班,B班是通班級,老師心中對兩班的同學有不同的期待,因此老師給予不同關懷或鼓勵,最後A班的學業表現明顯優於B班。結論就是老師怎麼期待學生,學生就會按照其期待表現。
而語言是最直接表達期待的方式,就是當我說你怎這麼笨,你接受到的期待是低的,也就會依照我這樣的「指示」表現很笨的結果。
看到這你應該可以了解不論是同事間或主管對屬下在溝通上都是得注意使用的字詞,除了讓對方感到舒服外,透過字詞的使用也能影響他的工作表現,甚至達到你所期望的結果,何樂而不為呢?
指責或攻擊性的語言並不能使人向上成長,反而使人向下沉淪,但這不代表不能告訴對方哪些地方需要改善,而是如何說的問題。
在溝通上清楚且直接表達非常重要,但這與使用攻擊性字詞是兩回事。
很多人誤以為直接就是一種攻擊,是因為人們把直接當糖果紙包在攻擊外面,實質上是攻擊而非直接表達,這是在溝通上很常見的合理化行為。因此,用字遣詞可以增進關係增加工作效能也能破壞關係減低效率,端看你如何使用以上,謝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