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更新]
「壓力很大」是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詞,它是包含想法、情緒及事件等綜合而成的集合名詞。壓力就像是床墊的彈簧承受的外力,若力道超過彈簧(身心)能承受的限度則彈簧容易斷裂,人就會生病。
何謂壓力?
壓力源泛指生活環境中有傷害性或威脅性的刺激事件,比如家人死亡、搬家、結婚生子、突發性事件等任何能讓你感到威脅或受傷皆可稱之,而你在對抗壓力時對這些刺激的解讀或看法會直接影響你的處理方式。
人在因應壓力時會判斷、感受與外在資源是否足夠以及尋找處理方式等過程稱為壓力評估,內外在評估完後會形成四種反應方式:情緒面、行為面、認知與生理層面四種。
若是你對於壓力源造成的不確定感與無法掌控感持續增加,就會讓你覺得壓力超級大。人對壓力的反應是很原始的戰(面對)或逃(避)反應,若此機制失靈則會出現身心症。
Hans Selye心理學家提出一般適應症後群,指的是即使壓力源不同也會導致身體反應,共有三個階段:警報期、抵抗期與耗竭期。
警報期剛開始你的身體抵抗力會先下降,然後交感神經開始作用,腎上腺素會增加分泌,肌肉緊張感上升,身體能量增加,你會感覺到自己心跳加快或是出汗等,身體進入備戰狀態,在此階段你的聽力視力都會變得靈敏,反應特別快。
接著進入抵抗壓力階段,若此壓力沒解除會消耗身體能量,最終會使內分泌枯竭抵抗力就下滑,情緒上你就會感覺憂愁,怎麼樣都提不起勁做事或生病甚至過勞死。也就是交感神經長時間作用沒休息導致。
透過身心反應覺察壓力
壓力會使你感覺心跳加速、血壓增高、胃腸不適、呼吸道不適、排汗不正常、皮膚有問題、頭痛或其他慢性疼痛、肌肉緊張、疲勞、睡眠障礙等;心理則是感覺焦慮、緊張、易怒、挫折感大、容易情緒激動、情緒反應過度、壓抑內心感覺、人際溝通出問題、不想做事逃避、憂鬱、不想跟人說太多話、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創造力、甚至有自殺意念;兩者相互影響。
有些人為逃避壓力就拖延、逃避工作,生產力下降,有攻擊性行為如將情緒發洩在家人或同事身上,破壞性行為如生氣時打碎東西等,也會食欲不好吃不太下、吃太多吃飽還想吃、失眠或怎麼睡都感到很累等狀況,或是抽菸、酒、藥物的使用量增加,期待它們帶來放鬆感,這些都是警訊。
很多人在職場上越工作越無力或脾氣越來越差是因你忽略壓力長期下來對你身心的影響。
當然,輕至中度的壓力會使人有能量應付,故些許的壓力能提供生存競爭力,你會有能量在時效內完成工作,若超過身心承受程度就必須減壓,才能維持身心平衡。
再來說說葉杜二氏法則 (Yerkes-Dodson law) ,它認為人在簡單易做的工作情境下有較高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佳的績效;在複雜困難的工作環境下較低的心理壓力將產生較高的成效。
像是做行政工作如抄寫文件,可給予較高的心理壓力,進行較多如會計或研發等大腦運作複雜的,應降低心理壓力的干擾。
壓力可大可小,可正面也可負面,因此不論是何種刺激事件,先覺察自己身心反應並思考這壓力會如何影你以及如何運用壓力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效能。
回到壓力認知評估
壓力評估通常會考慮個人身心健康程度,以及擁有的心理資源,如是否有自信心或是否覺得可以做得到等,與工作環境如何期待你有的壓力反應。另外,也得考量你擁有的工作資源,如技術或你做事的風格,以及工作環境是否給予支持,並思考壓力源的型態,持續性多久以及可否預測等。
你的人格特質、資源及壓力源的判斷對處理壓力有直接相關,你可以思考自己通常是情緒反應多還是認知反應多還是其他?先覺察身心狀態與評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進一步談論壓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