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3年12月1日更新]
在心理相關的社團或耳聞的八卦裡會討論到這個議題,就是有些人因疾病而接觸諮商然後想走這行,或是曾有心理創傷所以透過走這行來療癒自己等,雖說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認為個人議題太嚴重或心理健康欠佳是不適合成為心理師,而且過程比你想像中辛苦許多。
在我讀研究所階段,遇過同學或學長姊或學弟妹有類似狀況,我覺得若只是讀書(知識性學習)都還好,但只要碰到實習或與人合作等情境就會問題多多,最嚴重可能找不到實習機構,即使畢業考上執照也可能無法應徵到工作,所以走這行並非只依靠熱誠或興趣等,心理健康狀況也不能太差。我畢業幾年後遇到以前的老師,他說後來的學生在全職實習前都要面試看適不適合實習,有些需要擋實習,爾後的幾年也聽聞其他研究所也有類似的機制。後來在機構遇到的實習生也讓我真實體驗到這問題,當時我跟他們的合作讓我覺得光是行政工作就出現一堆問題,很難想像他們接案的狀況能有多好。
雖說有人認為只要願意自我覺察或改變即使有這些問題(或嚴重的個人議題)都還是能做心理師,而且心理師領域的人應該都能包容這些狀況,這其實有點鄉愿。
因為光是還不到病症的階段要改善及療癒好自己其實就要花很大的功夫,一方面訓練成本很高,比如學校還要擋實習,機構要花很多心力督導等,另一方面當然就是個案倒楣,現在諮商輔導所一堆人要考,其實我覺得要思考的是想做跟能做或適合做的還是有差距。寫到這我想到某位鋼琴家曾說過她不會刻意訓練她的小孩成為鋼琴家,她認為會是鋼琴家就會是,無須刻意為之,我認為這適合每個領域,你適合的路命運會引領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