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治療3 | 團體治療工作與我

很久很久以前,在沒踏進心理領域前曾參加過一個團體動力訓練,還有一個介紹現實治療的講座,其中講師也示範了現實治療團體如何帶領,基於這兩個「團體經驗」我毅然決然要讀心輔所,這是我轉行入坑的起始點,但我還真沒想到很久很久以後我會以帶團體維生,認識我的人都已跌破眼鏡,包括我自己。

團體之於我是命運的安排,是硬著頭皮學會的技能,所以我對於團體工作始終有著複雜的情感:被逼出來的。

最初帶團體是為了練習:訓練自己會帶團體,記得帶完第一次團體後還跟督導表明帶團體很難,當時在團體中我感覺頭暈轉向,同時應付6個人很疲累,要專心又要分心,要感受團體動力還要思考怎麼回應,我已被淹沒。

為了不要搞砸團體我建構三段式團體結構:

  • 暖身:開場白、進入主題的活動等。
  • 主題:本次主題或是從暖身發生的次主題。
  • 結束:結束的活動及保密承諾。

這個結構我用到現在,為何是結構性?因我也沒經驗過非結構團體,而且結構性團體除了減低我的焦慮,也減低成員們的焦慮。

曾經有心理師跟我說帶團體很簡單只要催化團體動力就好,成員們就會自己動起來,但當我越理解團體工作我越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也或許我的成員們都「不會動」,更或許我本身並非先天的領導者,也有些限制。

我人生中所參與的每個團體,不論是學校、社團、專業訓練等等,我都是旁觀者,是邊緣人,有時還會自行離開,所以成為團體的帶領者是巨大的挑戰:從台下走到台上,從邊緣走向核心。

所幸練習機會多到滿出來,有非常多年我每週要帶4至6個團體,基於洪水法我也必須學會所有的團體技巧。

在經歷大大小小的短期、中期、長期團體後我仍沿用結構式團體架構,因為團體效能不在於結構或非結構,而是團體成員能否邁向不同的團體階段,然後達成團體目標及產生治療效果。

我在團體工作中通常會做的事是:

  • 建構團體:撰寫初步團體方案。
  • 感受團體動力:了解成員們進入團體的速度及現況,將團體成員視為一個整體修改團體方案。
  • 理解團體走向:感知團體歷程再次修改方案內容。
  • 評估是否能達成團體目標。

團體進行時成員的確會有自己要走的路,但身為旁觀型的帶領者我還是會指引他們,團體工作跟個別治療一樣,最難的都是此時此刻:如何在當下解讀團體訊息並做出立即的修正,在有限的時間達成目標。

團體治療之於我是命運送我的禮物,是不得不學的功課,也是工作的樂趣:從想像成員們的狀況設計方案到落實於團體中的實現是否相符及有效,從催化團體動力到指引團體往前走成員們是否走得動,永遠充滿挑戰與未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