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心事 | 我對毒癮者的認識 | No.1

近年,藝人吸毒案例層出不窮,最常見的是謝和弦被報吸大麻,又因情緒失控而大鬧社區的新聞,當你看見這類新聞時,你有何感受?

記得我國小時,曾被家人告誡過不要去家附近已廢棄的火車站裡閒晃。

「那邊很多少年仔在吸強力膠…,都瘋瘋癲癲的…」,家人耳提面命之下我也不敢經過,深怕遇見吸毒的少年。時至今日,「避之唯恐不及」仍是大多數人對毒癮者的態度。

大眾對毒癮者的刻板印象多是反覆犯罪、敗光家產、不誠實、好吃懶做等,但事實上這並非是他們的全貌。

我在2011年開始於監所帶領戒毒團體,當時有個成員分享他想要開始學習照顧別人,想結婚;另一個成員於再次入監,第2次來到治療團體時分享與家人關係已改善,因在前次團體討論到的生活目標在他出獄後有執行,比如陪奶奶去看醫生,多對家人付出,家人對他的觀感漸漸改善。因此,他們仍有想要改變的地方,也會想設定人生目標。

多數成癮者都嘗試過戒毒,有時是持續一個月未吸食,有時是維持幾年以上,也有人嘗試斷絕毒友去他處重新生活,他們並不如你想像中那麼喜歡毒品,而是毒品會改變大腦迴路,造成功能改變,且約有20%的人會從可控制毒品量到變成強迫性使用,戒毒並非易事。

現於毒防中心做個管的我,在這近10年接觸毒癮者的歲月裡發現他們是很害怕情緒波動或失控的,他們透過毒品來控制情緒,也因大部份吸毒者的早年家庭多是失功能,有些甚至被嚴重虐待,幾乎都有情緒創傷,所以他們容易因環境的一點風動草動而使焦慮或憂鬱加劇,通常不太知道怎麼處理情緒。

如同《門徒》中經典台詞:「吸毒可怕還是空虛可怕?」,90%的毒癮者都會告訴你「空虛可怕,所以毒癮反映出的是一種深層的絕望、孤獨與寂寞感。

佛洛伊德提到人有兩種驅力:一是生的驅力,另一個是死的驅力。對他們而言,後者會大於前者,更精準地說他們使用毒品走向死亡時,同時也增加活著的動力,也就是說他們是處在一種與生死搏鬥的掙扎裡,如同存在社會光明與陰暗的邊緣一樣。因此,當這一群人被社會隔絕,只會再次加深他們的寂寞感及挫折感,使他們很難邁向光明。

毒癮者本身因認知及情緒功能被破壞,處理生活問題能力也較差,只要一有不安或焦躁等負面情緒就會想它們馬上消失,而毒品是最快的物質。也就是說在與毒品對抗中,他們需要重建新的人際關係、改善情緒及獲得較好的資源與支持等來補足他們內心的黑洞進而減少毒品的使用。

看到這,不知你有何想法?當你再次看見吸毒相關新時時,除了觀感欠佳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