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4年1月2日更新]
不論哪種諮商學派都有其諮商架構,即使看來最沒架構的後現代諮商理論也是一樣,諮商結構在治療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有時候會因個案們的狀況不同而沒辦法有良好的架構,但這樣會有何影響嗎?諮商結案算是這個架構的一個句點,在心理師的訓練中也強調結案時要做諮商回顧,一方面可以檢視諮商歷程,另一方面也有個結束。
約莫10多年前我在倒數第2次諮商時都會問個案想要怎樣的結案方式,每個個案的回答都不同,時至今至,我雖不會特別問,因為太多個案說走就走,也不用問,我會問的大概是某些類型的個案,有些個案雖說有預定結案時間但我也不會問,應該是說我也習慣不做諮商回顧。
諮商回顧有其好處,比如有些內容個案根本忘記,透過心理師整理可以複習一下其核心議題及有哪些改變,我沒特別做回顧還有個原因是我算都能記得個案講的內容,在諮商過程中我也會提起並協助其連結與統整,這也算一種諮商回顧,只不過散落在每一次的諮商裡。
是否要做諮商回饋還是要回到個案需求,有些個案的確不想做回顧,應該說我發現有些人只要問題改善就好了,有些比較愛思考的個案則會謹記在心以便日後參考,有些個案其實也不想回憶起曾經講了什麼內容,後來我想想若我是個案需要在結案時做這回顧嗎?我想我也不太需要,畢竟我都記得自己講過什麼,回顧只是浪費時間。
諮商結案有句點是好事,因為人都需要有個儀式來做告別,儀式還是有其心理意涵,比如安全感,也代表一個階段的結束,但人生總是有遺憾的,不會每件事都有開頭與結束,有時就是無端的開始有時也是無疾而終,諮商其實也是,也或許不在心理師想像中的結案方式更符合現實人生,有時心理師也得接受諮商裡的遺憾。這樣講可能會不符合某些諮商情境,畢竟諮商算是煉金術,諮商情境有時在非現實裡,比如心理師無條件的關懷只會在諮商室中發生(恕我如此講,但不代表那是假的),只是我更意識到的是心理師有更多樣貌未必對個案沒幫助,而不只是個案們想像中的溫暖同理且寬容之類的。這有點扯遠了,我想表達的是現實情境中的諮商其實是更反映現實生活的,所以也會有不夠完美的地方,而完美只存在教科書裡。
當然,能讓個案體驗接近完美的諮商歷程是好的,因為這是對人性重新的信任與連結,是療癒重要因子。當然,失落也未必不好,因為成長總是起始於失落,心理師象徵父母(照顧者)的話,也無須當個完美照顧者,當個夠好的照顧者就可以了。
不過,若是個案有被拋棄的議題的話我會特別注意結案方式,2014年間因某些因素被迫停止某個團體,但因裡面的成員有這些議題,所以當時我強烈抗議並堅持帶完,我認為不管我做的怎樣至少不要重複個案的創傷議題,對於被拋棄的個案有個諮商回顧跟結束仍是重要的事。寫到這我想起以前的一個案主,他曾回饋我說他以為我忘記他說的內容,沒想到我都記得,也或許有個諮商回顧也能讓某些個案能感受心理師的重視,而這對他可能是重要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