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3年10月10日更新]
人在投資時都有一本心理帳,它記錄著你如何感受投資成功與失敗。
大多數人在投資時會選主動式投資,通常也會遇到無形的困難,像是你不知道其他操盤手是誰?或其他操盤手有多厲害?但,最顯而易見的對手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惡魔。
人在進行投資時,很多時候想要的並非只是金錢所得,而是其他的利益,如表現利益或是情感利益。如果只要金錢所得,那投資本身是非常無聊的重複行為。
心理帳本除了紀錄這些利益所得外,也有自我調適功能,例如:當你買的某股票股價是低於之前價格很多,會開心地說:我眼光好投資的不錯,現在股價漲了(事實上根本還沒賣,金錢利差為0);亦或,你買的股價高於原先價格很多,你會無奈地說:沒關係啦!沒賣沒賠(事實上差很多,金錢利差為負)。
何謂表現與情感利益呢?
舉個例子,當你投資時除了錢,有時還想要被別人認同,朋友若羨慕你的績效,你會感到無比光榮,代表你的投資有著不凡的品味與眼光(其實沒有不凡是自命不凡),這是表現利益。
在股市進出時你看著價格在螢幕不斷跳動,心跳聲也隨之砰砰砰,忽上忽下的快感不下於做雲霄飛車(那去做雲霄飛車就好,何必呢?);又或者在市場上若是賺錢了代表你在金錢的競技場上是優勝者,這種情感上的快感與競爭感就像鬥牛士在鬥牛時的畫面—熱血噴張。
再舉個例子,每年巴菲特會舉辦股東大會,大都超過4萬人入場聆聽,去這場會議的人所花費的飛機與住宿費等計算下來是不少錢,去那一次並無法提升投資技巧,而是看見他本人就感受到大師的風采讓你覺得如沐春風,這樣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目的。
心理帳如果是紀錄好的投資利益與感受,那無疑不用改變太多。倘若記錄著大多是失敗的投資結果與感受,那勢必得做點調整,但如何調整呢?
重新框架是個好方法。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為重新框架,言下之意是把你自己原先所認知到的人事物,重新用不同的思考去解讀,改變對此人事物的態度與認知,就是用新的觀點取代舊的觀點,重新賦予新的意義。
這個概念運用在組織工作上成效不錯,在諮商實務也常有驚喜,當然也可應用於投資中。很多人對於投資都有固定的認知,例如要分散投資或是主動投資賺的比較多等,但這些固定的想法未必真的可以獲取利益。
因此,用新的觀點取代你原先的投資觀點是很重要的事情,這樣也能讓你的心理帳本有點彈性,為你帶來金錢、情感與表現利益三贏的局面。
人們習慣用原有的標籤來對應事件發生,投資的心理帳本亦不例外,每項行為結果會納入某個標籤內,但此對於實質利益未必有幫助。重新框架會讓帳本有著美好的封面與實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