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48:淺談肥胖的心理狀態(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11日更新]

減肥是很多人共通的不堪回憶而且失敗率極高,常常落入反覆減肥的惡性循環。那到底要怎樣才能讓這件事成為一個正向循環呢?根據吸引力法則千萬不要再說出「我要減肥」之類的話,而是「我是個瘦子」之類的話(即使你不相信現在是個瘦子,也別再暗示自己是個胖子只有胖子才要減肥的)。

人會肥胖的原因不外乎是生病、吃太多與動太少、動太多三種,不論哪一種都有其心理狀態以下分別繼續說明:

根據大部份的研究來看,身體的疾病有70%來自情緒困擾,例如心臟病、腸胃病、高血壓等都包含在內(在此不討論營養學或生理醫學的觀點),以上這些常見的慢性疾病會間接導致肥胖。當然,在此思考的是心理的「生病」:隱藏的無力感、存在感低、長期壓力或自我價值低等。舉例來說,若一個人對生命感到無力或無奈,他內在的能量是低的,「吃」可以帶來刺激感、愉悅感、滿足感等,這些感受會讓內在的無力感減少,當然,也可能是因為很無力,所以無意識的肥胖,讓自己早點離開人世,是的,有些人的肥胖隱藏的自殺、自虐或厭世的狀態。這也與人際關係有關,有些是透過吃來與人連結,透過吃來消除孤單或空虛感,例如一群人約吃美食,重點是尋求人際支持而不一定是美食本身。

吃東西的基本原則是為了生存,扣除掉生存問題,大部份的人都是吃太多不營養的東西,有時是為了慾望或心理需求而吃不是為了生存而吃。

食物是愛、情緒、生存的象徵,吃東西這個行為代表著填滿、塞滿、被重視、情感交流(被餵食)等意涵。因此,「想吃」這個念頭在告訴你:我需要愛、想要被關心或在乎、想要被安慰等,吃的行為也可能反映想要控制情緒或情緒失控中,也可能是覺得吃是較能獲得正向情緒的方式,以掩蓋負向情緒等。

所以你可能會發現你在某種情緒下會特別想吃某種東西,例如我在憂鬱或生氣時會想喝熱巧克力、牛奶不,喝這會讓我感覺好些,其實就是把它當作安慰自己的一種方式。也看過有人是熬夜或工作完想吃麻辣或炸的東西,中醫認為是脾胃虛寒所以透過食物的火氣來補足陽氣的不足,轉化成心理需求就是透過刺激性食物來提升正向能量,但這樣的「正向」能量並非身體喜歡且適合的。

大概有60%的人在工作後就不太運動,當然也有人是動太多(過與不及都有其意義所在)。這裡說的「動」不是指運動而已,也含括著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做這樣的狀態,例如明明路程走路不遠卻仍想坐車或者是一直在做事情停不下的人。

不想動的人會跟長期勞累與壓力有關,這是常見的狀態,只是有時候的勞累並非真的勞累而是反映出對生活的不滿意或是沒有目標感,當然也可能是你其實不喜歡自己,所以透過不想動來表達;也有遇過動太多的人,動太多然後透過吃來補償,是一種內在焦慮感,例如一直覺得自己要做這做那才可以,但老感受到自己做不夠或不好,這種焦慮或緊張的情緒也反映出對自己或生活的不滿意。我曾遇過一個個案,他是不斷安排運動來舒壓即使很累也要做,其內在是嚴格的自我鞭策也不允許自己休息,這其實不太健康行為。

言而總之,肥胖並非只是生理上困擾,也與心理健康有關。要擺脫胖-減肥-復胖的循環,就得思考到底因何而胖,這比少吃多動來有有效且能維持,改善心理狀態你會發現對某些食物沒這麼眷戀了。

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