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14 | 藝術媒材理論 1:思考與媒材的關係、經驗 (2023年1月更新)

[2023年1月30日更新]

再次來到藝術媒材主題,請一同再來玩玩藝術媒材吧!

治療師(藝術家)、案主及作品是一個三角關係,在思考使用哪種媒材之前,治療師也得先思考自己跟媒材的關係,像是你喜歡什麼樣的媒材?特性?等,也是在自我覺察與了解。

媒材是中介物,被動的被使用才有生命力,而人是透過使用媒材來創作表達內在經驗與想法,故個人與媒材的關係與如何選擇的歷程是思考重點,另在使用媒材時要思考的是如何促進自發性的表達。

一般說來,繪畫大部份用的是紙類,光是這也可以考量許多,比如:紙張大小、磅數、顏色、觸感,可透過不同紙類改變案主描繪的經驗。

紙張是很常運用的一種媒材,主要是方便取得且是較安全,一方面是它有邊界,即使沒意識地也能很清楚看到邊界在哪,另一方面是它就是一個固定物質。

之前介紹的ETC是常見的理論,若眼前這個人已經很久沒玩過藝術活動,或是已經喪失玩遊戲的能力時,可以先採用前藝術媒材來喚醒或增加這些經驗。

我曾遇過一位成人案主真的是沒有玩的經驗,光是連水彩都是很新奇,這會發生在小時候就住在育幼院或是有人、家庭功能嚴重失功能、逃學的人身上。

挑選媒材是要從當事人原有的能力出發再漸漸地增加其擴展能力,這部分請參考校園危機處理表藝介入 34兩篇文章。

諮商關係的初期時較適合用抗阻性媒材,像是彩色筆或蠟筆,一段時間後再使用流質性媒材較佳,流動媒材除促發當事人情緒外,亦能產生退化,讓其從退化的經驗找到新的秩序,像是「濕中濕」的概念就是引發自由聯想。

以精神動力的理論來看,治療師是照顧者的象徵,媒材是食物的象徵,因此要餵什麼給案主吃則很重要的,要思考的是是都要配合對方還是有時餵點他不喜歡吃的東西?有無量的限制?治療師到底可以給多少呢?在這過程中要冒多少風險呢?而作品的質感、色彩及線條等也反映了案主的親密關係狀態。

從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則是指媒材是與外在世界聯繫的方式,透過媒材的使用來看當事人的互動關係。

那社會建構論呢?主要是思考媒材對當事人的意義是什麼?例如採用穿過的衣服作創創作,而這就是連結他個人的生活意象。

使用媒材的經驗是從生活中建構出來的,這也考量到語言本是如何描述媒材,如紅色是代表熱情、藍色代表憂鬱,或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也與創作的流行文化有關,像是現在流行禪繞畫等,這些都影響著我們。

以上是從文化與個人的地方性知識思考,比如在我生命經驗中摺紙作品是我常做的,像是摺紙做成鳳梨、紙鶴或是星星,而這些都是祝福與好運的象徵,所以當我在摺紙時就是再次連結、喚醒這些經驗,也說跟人連結的方式。

解構與建構呢?那就可能是從個人較不好的問題經驗出發,像是我在小時候畫盤子的經驗很糟,那時是畫保麗龍盤子,當時很希望把它做成糖果形狀,結果失敗,還被老師罵說我破壞物品,所以哪天我重新做盤子繪製時可以重新解構這很糟的經驗,但也或許從這很糟的經驗重新去理解創作盤子這件事情,再次建構我的新盤子作品。

寫到這讓我想到國小有段期間我實在很討厭老師,也很討厭上課,真不知這些老師為何喜歡罵小孩?都覺得小孩是故意搗蛋?就是。

回歸主題,來看看這次的作品吧!這是使用三種自己不熟悉的媒材畫同一個作品的練習。

粉彩落日
水彩落日
超滑蠟筆落日

三張圖的時間是1.5小時左右,粉彩作品噴完漆固定後有再畫幾筆,感覺黏性較高線條明顯,水彩是我畫最久,基本上是隨便亂畫,搞得整張溼答答,因為畫太久很累,用超滑蠟筆時就只剩15分鐘,隨意畫且因畫累了就停筆了,結論就是用粉彩的感覺較好,而且我喜歡畫模糊的東西,剛好搭配它糊糊的特性。

未完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