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8 | 人際歷程取向團督後記及專業省思(諮商師的位置)[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4日更新]

2016年10月參加一場淡江大學學輔中心的團體督導(吳麗娟老師擔任督導),是以人際歷程取向(the interpersonal process psychotherapy, 簡稱IP)為核心的督導,這場督導也讓我重新思考「諮商師的位置」這檔事。

人在關係中尋求依附、安全、歸屬感等親密需求,同時也在關係中追求獨立與自我的感受。

先說說我對於人際歷程取向的理解

該取向其認為「問題」來自於人際關係,家庭經驗是最初人際互動的場域,而此會呈現在治療關係中,故治療關係是諮商師工作的重點。此理論基礎架構於依附關係、客體關係與家庭系統上。治療關係提前結束或陷入僵局也反映出治療師掉入案主慣有的人際陷阱中,且當下未覺察出不良的互動方式。案主會將其人際互動經驗投射到治療關係裡,聚焦於諮商師與案主的互動及歷程可讓案主重新在關係中體驗新的互動方式並達到滿足,獲得矯正性的情緒經驗並產生療效。如同這次督導提出的觀點:人際歷程是橫向思考,而其他治療學派是縱向思考。這也是我體會到的:要更察覺諮商師的位置,心理師站在哪裡看個案丟出來的訊息,或是案主如何呈現人際習慣。諮商師接納案主也給予新的問題思考,同時也要看見關係的演變型態,更有意識地去知道自己(心理師)要站在怎樣位置上細膩的覺察並引導案主走向新的互動方式。

再來說說諮商師的位置

所謂諮商師的位置架構於自身的理論基礎,對我來說就是敘事治療,可能還包含點心理分析、動力取向但這幾年下來(2017年至今)我其實也很習慣以「依附關係」來思考案主的問題。敘事治療理論也是從人際出發,它是以問問題帶出對話,解構舊的人際習慣,將困擾具體化,讓案主思考外化出來的問題如何影響其與人的溝通,如何影響自身或其他。然後,以問話堆疊出自我或他人見證,強化正向的自我認同感。

當然,敘事不只這樣,它有更深的哲學思維在其中,不過,在探討主流問題故事時與IP有相似處,而督導的分享提醒我得更去覺察治療關係的演化。敘事也很重視治療關係,它強調的是接近平等的位置,如何覺察諮商師的權力地位所帶來的影響,別把舞台占盡,案主才是舞台的主角,創造寬廣的對話空間是諮商師的責任。

只是關係並非是敘事強調的療效,敘事強調的療效在於案主有能力建構新的自我認同,以創意的方式持續生活。

最後分享我的專業省思

在諮商中我有時還是會太在意案主想要的治療目標,這使我產生衝突與掙扎並感到焦慮,雖然那些不安與焦躁非常不明顯,甚至可以被隱藏起來,但它仍是存在。

如何坐穩在對話的位置上並強化對案主呈現的不良關係的覺察是重要的。其實,敘事問話已是在解構案主原先的互動方式,在關係中感受到案主的一切後丟出有創意的問題是敘事認治療著重的地方。

而我得持續覺察丟出的問題是我想問的還是對案主有利的問題,避免因太想工作而使丟出的問題擠壓到案主的自我敘說的空間,這就是我所謂的細膩的覺察。

總結諮商師等待案主的能力

前幾天(2016年10月)寫的文章提到「等待案主的能力」,我把此納進來思考的話則是我在諮商室中的焦慮感是得被自己包容住,那是來自於對自己身為一個治療師的期待,精確地說是專業自我認同感。

有時,在治療關係中我是個照顧者,也有可能會被案主照顧,這與案主跟我自己原先的人際習慣有關,若太是照顧者可能是我不相信案主有能力獨立,喜歡被照顧也來自於可滿足我內在成就感。

治療過程中也是兩個焦慮不安的人在那探討生命議題,我並非比案主道高一尺或是更厲害,而是坐在諮商師位置上是有責任與義務提早覺察這一切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專業訓練能帶給案主的禮物之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