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108:聊聊諮商的階段性

當心理師這麼久以來,常覺得很多人不是把諮商神化就是矮化,當然也有人是因為遇到不好的心理師而誤解諮商就是,但我還是覺得即使遇到不好的心理師也是一種人生經驗,至少你知道怎樣的心理師是不行的。

我認為在不同時空中遇到的心理師也是反映出你內在的狀態,就像我也會在某些時候都接到某種議題個案一樣,心理師也不太可能陪你走一輩子,因為能夠長期諮商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把諮商看成有階段性是較務實的做法,比如你在大學時期需要的心理師跟結婚後需要的心理師類型不同,或是當你覺得討論某個議題到一個段落也覺得改善許多後,也許就是階段任務完成,即使數年後再次諮商或再次討論同個議題也會是不同的開展,同個議題在不同時空下會展現出不同面貌,也因著你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體會。其實,人的議題多數是重複性,沒有什麼真的完全解決問題這件事,只是不同時空的人事物勾起的面向不同,你的反應不同,但最核心的地方也許都差不多。

所以當你準備要諮商或是已經諮商了,我都認為可以思考在這個階段需要怎樣的諮商?或是多久的諮商等等,現在諮商沒效也不代表真的沒效,現在諮商有效也不代表以後都沒問題,比如你從沒諮商過,後來看了諮商師三次後覺得就這樣好了,那這三次的諮商就是你體驗何謂諮商,若之後還有機會諮商,這三次的諮商會是你的經驗值,所以不同階段的諮商都會累積經驗值,這些都是你在未來能在沒有心理師的狀態下自我調適或因應的更好的基石。

我自己的體會是即使同個議題我講了數十次,但每隔一段時間講就是會有不同的東西冒出來,這些也就是所謂的重新詮釋,當下可能不覺得但累積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會有新的詮釋,這個不是刻意為之而是水到渠成,這個話題有點抽象,不過當你的自我探索之路走得夠久大概就能體會我說的意思,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