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部公路之親子篇電影,主角伍迪誤信自己中一百萬美金,堅持要去領獎,與家人從疏遠、衝突到了解。
家人本不支持他去領錢,但因他不斷地出走,他的老婆與大兒子受不了還想把他送去安養院,小兒子大衛擔心他,決定載他去,當然在半路上大兒子羅斯與老婆也來相會,讓這齣戲更有味道。
在途中父子倆回到老家,親戚與舊識們都以為伍迪真中獎而紛紛展現出人性貪婪與醜陋面,包括偷他的信、假裝以前借錢與資助他等,而伍迪也因此成為名人,一切都很諷刺。
黑白電影總會讓觀眾去透析社會現實與有嘲諷的效果。
伍迪前往領獎的旅途也是重新回顧他的人生:曾參加韓戰、是個爛好人,有著悲傷的過往,與人的關係充滿創傷,酒只是他掩蓋悲傷的布,他讓自己一生都在恍惚中度過,直到一百萬美元中獎單出現。
中獎單出現拯救他無希望的生活,在隧道盡頭的光點。
他相信「那是真的」也代表他仍有渴望,也許是想盡點身為父親的責任,這是他從未做過的一件事。
在發展心理學的發展任務與心理危機理論中(請看需訂閱的https://sicin.info/psynote-3you-have-to-know-consumer-psychology/)最後的老年階段發展是對人生是否滿意或是感到遺憾,而主角肯定覺得遺憾,但一百萬美元也肯定讓他不這麼遺憾:變得有名、被人讚賞、得到想要的禮物的…,頓時他不再是nobody,是somebody。
許多有酒癮問題的人們的確也呈現出這樣的樣貌,那種悲傷像是無底洞,像是走在沒出口的隧道裡。
當然,這部電影也告訴我們其他是事,假如在人生中你太別人說的話沒判斷力那無疑是自找找麻煩,假如允許被人凹那更是推自己跳入火坑。
人性黑暗面會被以上兩種狀態激發,當你無法拒絕別人,他們會認為你可以;當你對別人的話沒判斷力,你就是只肥羊,主角的人生寫照是個借鏡。
最後,主角的兒子還是以某種程度完成他願望,大衛賣車換上卡車,買了壓縮機,還讓父親開段路,這段路是路過他家鄉的一段,也算是撫慰了傷痛。
這是部不太沉重的家庭劇,平凡的人平凡的故事,卻很動容,與你分享。
圖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