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023)˙7月以來因某些因素我沒辦法花太多時間在經營網站上,希望之後能好些,畢竟我也不希望它荒廢掉。不過,說真的每次寫文章都有點疲憊,除了工作量變大外也可能是最近個案們狀況都不好,使我疲於奔命。
當然,個案狀況好就不會是個案,只是近來深深體會到雖然在諮商中許多人都會有些隱藏,或是刻意想表達自己如何如何,但個案的所有樣貌其實都會在跟心理師互動中完全呈現,為何我會如此感悟?說穿了就是想到個案們雖說平時人際往來如何如何,別人如何對其不好,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當然不是,我的感悟就是我在諮商中的感受其實就是個案們平時人際關係中別人的感受,比如某個案表示其在人際中覺得對方不理他或被虧待,透過各案在諮商中的行為就會知道為何他為何被這樣對待,我有時會想若這個個案是我生活中的人,我會想跟他維持關係嗎?其實不會,也許我也會採取跟他抱怨的人相同的策略,如果不是基於專業關係,我也會避之唯恐不及,我知道這樣說很傷人,但我並非說這完全是個案的ˋ問題,我想表達的是個案若沒在諮商關係中覺察到這點,其實諮商無效機率蠻大。
怎麼說?我曾反應個案的人際議題給個案們,有些能接受有些不能,有時我也會反應身為心理師真實的感受給個案們,當然答案也是一樣,如果個案無法接受的官回饋要有更深入的覺察就變得困難,雖然接受與否跟個案對心理師的信任及關係深厚度有關,但也不ˇ一定真的有關就是。
其實不論是在日常中或諮商中接受他人負面的回饋都是不容易的,多數也不舒服,說真的我也不太想聽到個案對我有不好的回饋,但既然對方友說我還是會想一下就是。所以說覺察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我認為非常難,接受回饋就是覺察的一個面向,在諮商中也是重要的事項,不過能好好的討論我覺得不適太容易就是。
我覺得這個概念不好寫,寫到這有點在繞圈子的感覺,其實種點只有一個:諮商關係就是個案們的人際縮影,個案能從中覺察自己是用哪種慣有模式跟心理師互動是非常這要的,但個案之所以為個案就是看不出來,所以這時心理師可能會協助其覺察此,個案若能接受與看見就會有所進展,否認或對心理師的回饋友不舒服就很容易卡在裡面,要有實質上的諮商效果是難的,至少我最近的體會是這樣。
也許這個議題在之後我又會有新的想法出現,畢竟我接觸的個案]們也會不同,就會刺激我有新的思考,想想當心理師真的太累,要不斷思考及覺察也是很費心力,唉!先這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