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更新]
sicin記者繼上次報導完直播心理調查後,持續在直播市場做觀察,終於有新發現,趕緊集結心得分享給親愛的客倌們,歡迎收看。
素人直播在這幾個月(2016下半年)有遞減趨勢,名人或部落格直播有遞增趨勢。sicin記者八卦的問問幾位路人得到的結果是:素人除非很能表演或是天生麗質,不然實在看不下去,幾次就膩了。名人在手機鏡頭前還是會裝扮、打燈、做做娛樂效果,好看又有趣。
直播者就是表演者,觀看者就是小粉絲,名人與粉絲的心理位階並無改變,只是距離稍近可以留言姑且稱近距離互動。
這與名人在傳統媒體曝光相較之下小粉絲的心理感覺有差,中間那道牆變薄,從100公分水泥牆縮成30公分壓克力板,但如果你想要更薄一點穿牆而過,還是要呼叫小叮噹的任意門。
「直播」是行動媒體,你今天有話要說按下直播鍵就可宣傳理念想法,完全自主,像是站在廣場上拿著大聲公,旁人聽聞趕緊湊上聽聽見解般。
這種宣傳更有效於傳統媒體,因來的人都是粉絲(或路人轉粉絲),在認知與態度上與直播者相似度高,造成意見改變的力量變大,足以抵抗傳統媒體輿論。
直播內容包羅萬象,有專業解說也有生活集錦,更有表演藝術。有時會帶你進入他國旅遊行程,有時看某人進行工藝製作,好像小叮噹任意門直接抵達現場,當然是心理抵達身體在原地,但這也已經不錯。
看直播排解小粉絲的空虛孤獨寂寞感功能仍存在,也增加心理上的網絡連結,畢竟現代人生活範圍變小,人際距離變大,實在太需要直播做補償作用。
粉絲參與直播跟參加粉絲團或社團完全一樣,差別在類型不同。人們在此感覺有社群歸屬感,你會參加某某人粉絲團就代表你對他本人或專業好奇,相似度高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取暖得到心理慰藉,並藉此增進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感。這其實也很像線上討論會,只是對方(直播者)看不見粉絲們。
你會發現直播跟10年前流行的部落格類似,回想當年(2006-2010年)大家紛紛一窩蜂在blog寫下生活日誌轉貼日誌,好奇別人私生活,但不久之後窺視慾望遞減接近於零,為何呢?
窺視之所以充滿刺激是在於過程而不是看到什麼,滿足過後除非上癮不然回歸正常生活是必然現象,重點是直播者跟粉絲們在生活上連結少,要持續吸引觀眾除非有更強的法寶、有趣的主題生活圈。
這樣心理滿足就像是吃K他命搖頭丸一樣:沒有太深刻。人類始終是生物,需要活生生的連結,活生生人的味道與氣味,網路只是縮短距離時間無法取代其他情感交流。
總結一句:直播是行動媒體,介於電視與生活,在繁複的現代生活提供看似社交的媒體型態,提供路人轉粉絲,粉絲轉朋友的另類管道(但其實很難真的粉絲轉朋友)。事實上它仍是媒體,是貨真價實的宣傳管道而非社交通道。
以上為sicin記者之田野調查報導,感謝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