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75 為何人懶得運動 | 心理小常識:習得無助感介紹(2023年7月更新)

[2023年7月2日更新]

本次介紹些心理學小知識,千萬別因無聊轉台,無聊就是本台特色,錯過你會後悔。

心理學小常識

本次將為您介紹「習得無助感」這詞怎來的。先來說說名詞定義:一個人覺得無論怎做都無法改變事實產生的感覺。那這個詞怎定義出來的呢?請看一下研究介紹:

習得無助感最初的研究由1965年Martin E.P. Seligman與研究團隊以動物為對象所進行。

階段一:只有一組狗

A.將狗固定在吊床上並施予電擊,狗無法逃脫,亦不能因為其任何的反應而停止電擊。

B. 再將上述被電擊的狗置於另一個可以穿梭來回的實驗籠內,籠子的一邊會出現電擊,此時只要狗兒跳越過籠子中間那道不算高之柵欄,就可逃到另一邊,立即脫離電擊之狀態。但這些先前接受過電擊的狗,竟只是躺在地上哀嚎,「無助」的繼續接受電擊。

階段二:狗分為三組

A.第一、二組的狗所承受電擊的次數與份量一樣多,然而第一組的狗可用鼻子碰觸牆板以停止電擊,第二組則不論做什麼都無法停止電擊。

第一組狗的行為可以產生作用,屬「自我控制組」;第二組是「無助組」,因其行為與結果無關;第三組則為「控制組」,不接受任何的電擊。

B.將三組狗分別放在第二組的環境中,施予相同的電擊過程。實驗結果發現,第一組與第三組的狗均可迅速跳過柵欄,有效逃避電擊,但是第二組(無助組)的狗只是躺著接受電擊,卻什麼也不做。「無法控制電擊」的事實與想法,導致狗的無助感產生。

此實驗推及到教育現場

Hereto(1974)以大學生進行人類版本之「習得無助感」實驗。結果證實,當人學習並相信「努力與事件之後果沒有關聯性」時(如第二組的狗),心理上會形成「習得無助感」。當人遭遇到不易解決之難題時,「習得無助感」會令其有無能為力之感,同時預期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故繼而出現放棄的行為決策。

看完之後,有沒有覺得這實在太可怕了,但現實上的確也印證許多。很多人在學校經驗不佳後,習得無助感使其完全放棄學習,當然你還可以類推到其他情境來思考,比如這次談論的運動主題。

-THE EN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