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事71 憂鬱談心時間(下):憂鬱解說心理因子-認知、絕望感及反芻理論(2023年2月更新)

[2023年2月19日更新]

歡迎回到現場,我們將請憂鬱先生繼續為您分享。

「接下來我要分享的是心理因子」憂鬱緩緩地說,「心理因子可以分成人格特質與認知兩方面來談,人格特質比較像是神經質的性格,擁有這樣的特質的人在有壓力時容易做出比一般人高的負向情感反應,也就是反應過度;認知層面則是探討負向認知如何造就情緒低潮。」他仔細地說道。

「心理學家為了讓人們了解我,開始以理論的方式來解釋人為何跟我扯上關係,雖然我並非完全認同但仍有參考價值」

「哇!憂鬱要講心理理論耶!」sicin記者像是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似的驚奇地看著他,喃喃自語的同時也豎起耳朵聆聽。

「先說說貝克認知理論,貝克認為我與負向三角有關,就是人若以負向眼光看自己、世界與未來就容易被我找上,舉個例子,一個人若遭受重大長期壓力事件會讓他的認知形成負向基模,當這個人再次遭遇跟此基模相似的生活情境時,就會啟動它,然後會產生認知偏誤或以負向方式處理該訊息。」憂鬱說完後又補充道:「簡單來說就是若一個人記住正向訊息多過於負向訊息,這人就不會是我的對象;相反的,就是我會抓住的對象。」臉上充滿笑容的憂鬱看來有點得意。

「絕望感理論跟貝克的有點像,都是探討負向想法對人的影響,一般說來的絕望感有:動機變低、有自殺意圖或行為、憂愁、睡眠困擾、注意力不集中、行動遲緩、精力變差及負向思考。它認為一個人發生的生活事件若是使人覺得自我價值受到衝擊就會產生絕望,也就是人的自我評價是負面的話,他就會對負向生活事件做出穩定且全面的歸因而產生絕望,通常這樣的人也是低自尊的。」憂鬱以簡潔的方式講完了第二個理論。

「最後是反芻理論,這跟上面兩個說法不太一樣,它是指人要是重複沉浸在悲傷事件或是鑽牛角尖一直想,像是牛一樣不斷反芻就會真的很低潮」講完最後的反芻理論他顯得有點疲累,示意要工作人員搬張椅子坐。

「很多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我花費許多時間,也有很多理論來說要怎麼對付我是最好的,其實我有點難過」他邊說邊走向椅子,黯然坐下。「有時,我甚至覺得人們不歡迎我,其實我也不全然都是不好的啊!像是有些人若是我沒去找他,早就自殺而死,當然有些人是我害死的沒錯」憂鬱邊說邊掉眼淚,身體有點發抖。

「你們可以想想若是沒有我的存在,人生是不是有點過的太好?但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希望這次分享完大家可以用正面的態度來看我,我也很想跟你們好好相處,而不是想辦法殺死我,但同時你們也知道我不可能消失,只要有人類就會有我的存在」憂鬱越講越憂鬱,眼淚越來越大顆。

「今天,非常感謝憂先生來到現場與各位觀眾分享,希望下次有機會再請你來與粉絲們見面」,sicin記者趕緊切掉憂鬱的麥克風換上自己的聲音,就怕憂鬱突然嚎啕大哭場面難以收拾。

他趕緊將憂鬱推入休息室後,sicin記者又說,「各位觀眾,請千萬別走開,等會sicin頻道會有憂鬱為我們提供的小測驗檢測與症狀解說」。

親愛的觀眾,小測驗與症狀說明請稍後,即將奉上,憂鬱談心時間感謝您的收看,再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