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10 | 以感官經驗為基礎解析依附關係 1

又來到專業訓練單元,顧名思義,這是一場以依附關係理論為架構的藝術治療訓練,而我參與其中。廢話不多說,就直接切中要點吧!請看以下訓練報導:

  • 自我介紹
  • 白膠與Gak製作與體驗
  • 黏土Clay 理論介紹

自我介紹就是自我介紹,想必不用多描述。就來說說白膠與Gak體驗吧!玩白膠是在盤子上玩,體驗與流動性媒材共處的過程,剛觸摸的時候沒這麼黏,有點水,玩了幾分鐘後黏的感覺有點不太舒服,但還可接受。本來只有半隻手沾染,後來就全手給他下去一次黏個夠。其中還加了泡泡與水彩,泡泡味道很像菜味,水彩則加了橘子色與粉紅色。總之,我就是不斷把白膠揉成一團或分散,一切隨意。

金盆洗手後,接著就是製作Gak,它其實就是文具店賣的鼻涕怪。製作過程是將膠水倒在盤子上,加入顏色並用筷子攪拌至均勻,再倒入神奇藥水之凝固劑後,再次攪拌到有點黏又不會太黏,剛好可以牽絲,就可以把手伸進去玩。手真是一個神奇的觸媒在溫度及力道間,Gak與凝固劑產生物理變化,一坨鼻涕黏土就此產生。

在製作Gak前我已經想好主題:黑暗面,因此選了深藍色來代表。在玩的過程中想到這坨黏土有鬼的影子,妖怪的靈魂,因此在陶土創作時具象了此物體:妖怪,以鱷魚為形體,眼睛一大一小,嘴巴裂成 條線,兩隻尖耳朵,身體巨大背上有麒麟,尾巴變形成一片之水上物。

gak與陶土創作

完成後實在太想吐,趕緊寫下文字吐個夠,文字部分實在太噁心,不便分享以免你也想吐。書寫過過程中從頭痛想吐,到感覺有陽光照耀巨大物體,從負向回到正向,也算圓滿。

這過程經歷我與黑暗面的關係,也從觸摸到文字體現。體驗完成,就來說說理論吧!

藝術治療的療效並非由治療師定義,而是由創作者界定。它是一個人對創作本身及親密個人化的連結。移情並非只影像部分,在創作過程中它就已產生。使用3D流動媒材,如Gak可催化治療關係,安全感建立較快。

在人的生命早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手很主要的媒介,例如與爸媽牽手,手象徵著依附關係,支持雨探索界線。而在身體構造中左手是連結右腦,右手連結左腦。

關於手,我覺得可以多體會一下。從很小開始練琴到現在用手寫作,它都將我很深的情感流露出來,尤其鋼琴是用手及身體表達情感的藝術,像是不會說話的人在唱歌,對音樂的詮釋就是內在自我的表達,有時會進入一種狀態,那就是全世界只有自己,如同寫作進入憂愁的情境中。

人的五感是外感受器,內在是內感受器,這部分用心理學的語言就是內感受氣是主觀意識感受,人在受傷時內感受器對訊息解讀會有誤差,而手是外感受器與內感受器共同組成(詳細生理構造請自行閱讀解剖學),這也是為何手操作藝術可帶來療癒。

簡單說來,人的身心靈是連結在一起,身體的每個構造也都連在一起不會分開,但在成長過程中很多喜怒哀樂事件發生可能導致身心靈分離,靈魂-身體-心靈三者沒辦法黏在一起,透過身體或手進行藝術活動可將三者再次黏在一起,黏好了離身心健康也不遠了,每種型態的藝術治療基本上都在從事這件事。

既然這次是以黏土為媒材的創作,當然就要說說黏土治療的理論。

黏土clay治療理論有五階段,可以想像是人的身體由下而上。

第一階段,無意識。就是接觸媒材,流動性媒材會促動內在的慾望情感,回到母親大地原型,象徵生命滋養養育。我在觸摸gak時覺得冰涼,在捏陶土時會想到小時候景象,而現在寫作我則想到國小在家裡花園玩蚯蚓泥巴的過程,玩到連去上英文課這檔事完全忘記。

第二階段,前意識。就是玩的空間,自己玩,可能不會想有人打擾或介入。若以客體關係語開始言說明就是沒才是過渡性客體,治療關係是過渡性關係。此時有可能是一個人玩或是兩個人玩,如與治療師一起玩。

未完待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