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更新]
2025年3月以來股市崩跌至今,應該說自從川普總統上任後就沒什好日子可言,看看我的庫存慘不忍睹還是不要看了,來寫寫文章好了。4月1日凌晨4點我突然醒了,想說既然醒了看一下川普的記者會好了,順便看一下期貨漲幅,當時小0050期貨漲到179元,心想太棒了是不是要回22000點了?!沒想到就在我轉台到記者會幾分鐘又回到盤面時已經來不及,只能用天崩地裂來形容,之後的事就不用我繼續說了。我看了一下PTT發文,很多人都在討論4月7日台指期會跌停,也有網友詢問23000點時才買市值型ETF是不是要停損?也有網友慶幸之前已經逃之夭夭,現在滿手現金,總之就是人心惶惶。
我也在想要不要星期一(4月7日)先走一趟好了但這個想法不久後就被打消,我想我應該下不了手,即使我的庫存全都是紅色的還是覺得不宜在股市崩盤時做操作,到底為何呢?就讓我娓娓道來:
第一,不操作永遠比操作來得安全
不論是我以前操作股票或近期操作期貨的感想都是除非是交易神人,不然小散戶沒事不要忙進忙出,尤其波動很大時更容易因操作賠更多,因為人在緊張或焦慮時很難理性看待市場變化,而且只要按下賣出鍵後你會更想全部出清,即使你逃命成功也不敢回股市,如果不久之後就漲回來也代表你賣在最低點然後要用更高的價位買回。
我之前因為想多賺或減少損失而做點操作,結果發現跟我不操作報酬一樣,有時還少賺一點,那何苦來哉?只是在當下覺得心裡好過點,但事實上也沒很好過啊!崩盤時哪個人的資產不是縮水?大家都很難過。
第二,崩盤是獲利的必經過程
股市中有句名言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這叫做羊群效應也是從眾行為,大家一股腦地往同的目標通常下場都很慘,這應該不用我舉例。我想沒崩盤前大家都期待崩盤但每次崩盤時大家都嚇的要出清股票(羊群效應),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因為大家都想大賺但沒想過大賺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代價就是不能離開市場,也就是不管是大漲或大跌都得抱緊處理。其實,你在崩盤時承受不了波動也代表你在暴漲時也會承受不了波動而賣出股票(也就是賺太少)。
去年(2024)0050漲到我快得懼高症,很怕隨時崩盤,結果4月9日還真的崩跌,然後又快速漲回,因為太擔心所以賣了幾張台灣50,結果7月創新高時這幾張就這樣硬生生地沒賺到,然後,又在8月5日再次大崩跌又在兩周後回神,這次我就沒有因擔憂指數太高而賣股,神奇的是到去年底我竟然不懼高了,所以洪水法(暴露治療法)是有效的,也就是這些經驗讓我知道股市高點下來一兩千點是一定回得去且可能繼續創高,而且兩萬點至今已經1年了,某個程度已改變我對台北股市只能到1萬多點的經驗。
第三,暴漲是逼你買股票,崩盤是逼你賣股票
人是很容易受操作制約影響的,操作期貨時我有個感想是有時候的上漲是讓你誤以為指數要往上了,所以心急之下會趕快追買,而期貨剛好是你買一口一定有人賣一口給你,所以控盤者是為了讓小散戶進場才拉高點數,這樣他才方便賣出(做空),反之亦然。回到股票市場當然也是這樣,現在崩盤除了小散戶崩潰外,也一定有大型機構在大量賣出讓恐慌感加劇,當你不論看新聞或盤面都是一路跌時可能就承受不住賣出,然後就會有人開始買進,買進的人到底是誰?不管是誰,你的籌碼(股票)已便宜的價格被拿走了(俗稱割韭菜),而這就是操作制約的一種:接收外在刺激然後獲得獎勵或損失,然後你就建立程序並成為習慣。
結論就是崩盤其實是股市常態,只要經過幾次洗禮且有正向經驗後以後就能安然度過,而這種經驗不是平時可以創造的,如果這次崩盤你度過不了就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也就難在股市賺到錢,所以學習轉念並將崩盤視為你通往富有的敲門磚才是正解,因為市場先生一定會獎打死不退的小散戶的。
度過崩盤小撇步:
- 不要看相關新聞以免增加負面情緒並陷入情緒裡
- 建立新的制約,開新的定期定額契約並告訴自己正在攤平成本,然後想像該部位在幾年後翻倍的數字及當下愉悅的心情。
- 開啟防衛機轉並合理化之,也就是自欺欺人,要怎麼自欺欺人你就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