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5日更新]
網路世代大概在2000年後形成趨勢,有智慧型手機後更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娛樂品,從聊天到講八卦變成做生意,也是很多人的資訊來源。這20多年來網路社交平台也越來越多,從BBS系統到部落格,也從臉書到YT,再轉換到IG再到其他我已經沒有興趣數下去的平台。其中BBS系統算是歷久不衰,至少PTT都還蠻多人使用,不論是請益問題或打嘴砲都是,其他社群像是mobile01也是活了很久也不少人會用,很多人在上面每天留個幾句話互相打鬧,算是都市生活中重要的人際連結,若PO的文章變成熱門文或是成為社群媒體上的公眾人物也能算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既然如此這些網友為何不自己經營部落格或頻道呢?
我認為經營自媒體耗費的時間不一定會滿足人際連結及自我認同需求,第一,剛開始不一定會有人看,經營很久也未必有人看,但在臉書發個照片或PTT推或噓文都會有人看,然後搞不好還有人回應(包含吵架)。這跟經營自媒體的孤獨感不同。第二,當網友或鄉民得到自我認同感的門檻較低,因為不管寫文章或拍片還是其他,都會面臨被人品頭論足的風險(這風險及被罵的機率高於在社群上發文),也要花錢算增加經濟負擔,加上觀看人數若未達期待很容易自我打擊,也就是要滿足自我認同感的門檻很高,花費時間不一定能符合期待。第三,我覺得跟前面一點有關,就是經營自媒體不能隨便講個垃圾話就行,沒有外表要有內涵,沒有內涵至少要討人喜歡,不然不會有人花時間停留,也就是要有先天條件或專業能力才行,若沒有網友們提供正增強物基本上做不下去。因此做自媒體沒有強烈動機與耐力的話多是紙上談兵而已。
也就是說不論是哪種網路平台若能提供網友們快速得到自我認同感及人際連結就有機會一直活著,像是上面提到的PTT,經營自媒體除了娛樂效果外更多的是資訊提供(包含個人意見提供),這算創業但這不會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結論就是社群媒體就是人際關係,只是你不一定要看到對方,選擇向度變多,可以單純當個旁觀者也可以當匿名的黑粉,網友們在日常生活中滿足不了的需求可以由社群媒體替代,當然也可能反其道而行就是(我認為現在很多年輕族群有憂鬱症跟網路化也有關聯),畢竟人總是需要人味的,你在網路怎麼橫行霸道也可能只是一個人在家打字而已,這種孤獨感無法完全被替代。當然,若能從網路延伸到現實生活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