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53 | 心理工作隨想2:心理諮商(治療)是「慢性處方籤」

2022年4月1日我結束桃園市衛生局的工作重回心理師的領域,至今(2023年4月12日)滿一年多幾天,想想算是好的決定,一方面是我終究只想做心理師的工作,另一方面這樣對身體的負擔比較小但這就不多說。

現在比較希望是以自費諮商為發展主軸,犯罪心理、精神障礙領域的個案我做很久了,所以還是希望多接觸社區的一般個案,不過說真的會走進諮商室的人通常還是焦慮、憂鬱、恐慌等問題居多就是。

其實 人的很多生活問題(比如婚姻、親子、工作問題…)都是跟心理健康有關,只是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而已,比如某人在工作後被診斷焦慮症但在這之前可能早已出現訊號,像是國中小就有輕微的焦慮、緊張也容易與人衝突,但當時可能被解讀成課業壓力導致,過了這時期就好,但隨著時間轉移此症狀越來越嚴重直到工作受影響,也必須吃藥才能完成每日工作甚至吃了藥還是很難做好工作,這時若的心理健康已惡化很多了。

走到這個地步你說心理健康能恢復嗎?我若說「不太可能了」這有點殘忍但說真的機率很小,能因藥物加心理治療而減輕到很輕微已不錯了,這同樣可類推到犯罪心理的個案身上,以現行制度而言他們的可治癒性有多少?同樣的我認為輕微犯罪行為機率較高,中度到嚴重犯罪行為機率低,通常以不要再犯罪為首要目標而非回到健康的心理狀態。

所以我很多時候是覺得諮商(心理治療)是慢性處方籤,就是不要太期待在心理健康很糟的的狀態下希望透過諮商痊癒,因為這可能不是合理的期望值,好吧!這也許是我工作對象都不是一般議題的個案才會有的感看法:若是失戀、考試等短期問題造就的困擾(輕微困擾)是能在短期內改善,其他的我認為將諮商視為「慢性處方籤」比較合適。

以上是我的胡思亂想文,感謝收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