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更新]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樣的說法:你的想法決定你看到的世界,以心理的說法就是認知狀態會決定你的情緒,也會影響你的行為,所以投資結果也就是你對錢的理解是認知變現。
記得在PTT的文章中看過一句話:你只能賺到認知範圍內的錢,的確是,很多人對股票投資都停留在炒股票的印象,也就是自1985年來台股暴漲後崩盤的印象裡(這30年來也常有炒股失敗的故事),當然股市永遠不乏炒股的人,應該說股市沒有炒作其實也不會有利潤,然而投資也不是只有股市,房市也是,像很多人也一直認為房價太高等跌了再買,在2000至2010年其實這些人都還買得起房子(只是買的不是理想中的房子而已)但當時若是想房價太高所以一直等,等到通膨不斷複利即使跌了也比當時價位還高,到現在連以前看不上的房子也買不起了,所以當你對投資的理解比較狹窄有些錢你就是永遠賺不到。
另一個我在PTT看到的分享:某網友詢問有無免費的當沖軟體可用,想訓練自己的心理強度,網友們都回應沒有真槍實彈把錢投入股市都無法練到心理層面,也就是說該網友其實認為當沖很危險且無法確定是否能承擔這麼高的風險,該網友會問這個問題就代表其實他可能認為這並非是好的策略,這種微小的想法其實就會阻礙他投入資金,因為害怕賠錢,這也是很多人看股市高漲但一直沒買股票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但人們總是希望能低風險高報酬,比如買入美國公債想要賺價差,但說真的美國公債是低風險你期待高報酬並不合理,長期來說美債的報酬大概就是一年5%,只有在極端狀況下能大漲,比如2008或2020年而不是降息(因為很多時候降息都是因為大衰退,若是經濟還好的降息並不一定讓股價大漲),而這兩三年很多人一窩蜂買債卷不僅還沒賺到價差還錯過股市報酬,所以錯誤的認知會影響你的投資績效甚至錯過投資機會。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像是很多年前很多人瘋買高收益基金,認為風險不高但實際上當然不是,非投資等級債算中度風險的產品,所以賺了利息賠了價差也時有所聞。
結論就是擴展認知範圍有助於賺錢,你的財富跟你的知識量(或眼界或資訊落差)有關,你不可能賺到你認知範圍外的錢,也就是富人想的通常跟你不同,投資就是你的認知變現。
後記:
修改這篇文章時想到槓桿投資這件事,其實槓桿的用意是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得到叫的結果,生活中也常用到槓桿作用,不過在投資世界裡槓桿就變成很嚴重,我想應該是很多人用的槓桿超過自身能負荷的程度,若是合理的槓桿是有助於投資績效,也就是當你摒棄某個訊息在你的認知外時就容易忽略其可能的好處,也就是為何諮商或心理常要人們拓展認知範圍,因為這也有助於心理調適並增進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