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3 | 賴佩霞的心理諮詢師風波:專業工作者跟業餘的專業者到底差在哪裡?(2023年11月更新)

[本文於2023年11月8日更新]

雖說這是9月的新聞,不過我最近才看到,基本上賴佩霞在官網上寫的內容應該就是所謂的諮商,她澄清有拿中國證照,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證照可以用錢買,10多年前在心理師領域也是很流行,很多人想說台灣市場太小想去大陸試試,但結果如何應就不用我繼續說,總之,即使有大陸證照在台灣也是不合法就是。新聞中提到她說自己是做高階領導人的教練,當然這也是一種說法,不過這真的不用我繼續說,而是非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到底跟專業者差在哪裡?雖說有些人認為會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但我覺得這比較像是在合理化…

我不否認很多沒拿心理師執照的人的確也可能是好的心理工作者,但同時我也不覺得這一定是好事,主要是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至少對諮商會有整體性的理解,而且諮商訓練有其思考邏輯(哲學背景),這個沒有走入學院派去讀個幾年書我覺得會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心理師入門看來不難,比如簡單的同理或情緒支持,但要真的在幾次諮商中就有效那就是很難,甚至很多有心理師證照的人都沒辦法走到這個階段,不是每個人都能練成武功的。

舉個例子來說,我在研究所的訓練中有個練習是聽諮商錄音檔打逐字稿,不一定會打全篇但至少是15分鐘的逐字稿,然後跟督督討論,督導完我還要在三天內寫督導心得並繳交,即使是學院派出身的心理師也不一定有練習過這個,就不用說非專業者了,有沒有做過這個練習有差嗎?差別在這是最初諮商練習中比較仔細的檢視對話,慢慢的會不這麼注重每句對話內容,反而變成諮商歷程討論,然而由小至大的面向去看諮商至少在引導個案的過程比較不會偏離軌道。另外,有些研究所課程看來跟實務沒什關聯,但實際上就是在這個領域上接觸不同的知識理論,對案主問題的思考層次也會不同且判斷及回應精準度就會不一樣。

證照制度雖說不是一定完善但至少是個有基本保障的機制,不過我覺得再繼續說下去會變成制度上的探討,那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一個專業的形成是需要浸泡在裡頭的,制度化的浸泡比較能幫助專業者自我修正,至少你知道正確的路在哪,有些眉角沒有修正就是再怎麼接個案也是沒用,不過我覺得這個現象在身心靈這個領域會永遠存在就是,以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