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in記者近來關注今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賽勒維。為何要關注呢?主要是這次得經濟學獎跟心理學有關啊!得主他結合心理學與經濟學來解釋人類消費行為,是一非典型的經濟學思考,故在今天來說嘴一下。
經濟學在思考人類行為通常很依靠數學模型來推導,假設人為完全理性的動物在進行交易,而賽勒則提出人其實是部分理性,架構出行為經濟學理論。現在就來稍微看看他的學說內涵吧!
- 稟賦效應:人們通常會覺得自己手上的物品較有價值,延伸到生活就是自己煮的菜比較好吃,捨不得丟掉;或是,自己投資的股票比較好,即使大跌也還保持回升的希望捨不得賣出,也就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心理效應。
- 心理帳戶:同樣的價錢的東西 不同來源會影響我們定義它的意義。比如我今天中獎兩千元跟我加班得到的兩千元在我心裡上我會定義出不同的意義,前者我可能會很高興的去吃大餐,而後者則可能存下來。以完全理性的思考應該是沒差別的,都是兩千,但實際上每個人對待它的方式卻都不同。
- 社會偏好:人們常以社會對某事的偏好產生個人行為,例如我們對日系車較喜歡,對韓國車則沒有,這還包含民族情結,同樣CP值得車大多數人會選擇日本車。我認為這也跟集體潛意識有關。
大多數的經濟學理論假設人的行為可以量化,行為可符合數學假設,但這些經濟學模型並未能反映真實人類的生活現象,因此透過行為經濟學會有更完備的思考。也就是說人的理性是有限,並非是完全不理性。所以用在投資上有那些可以思考的呢?
- 大多數人對獲利會希望有確定結果,但損失則傾向賭一把。像是一百萬的股票套牢人會變得不想賣出,反而逢低攤平,但獲利一百萬則是讓人想趕快獲利了結,同樣是一百萬人就做出不同的行為決策。這也是與多人說在投資上是要違反人性的意思。
- 人傾向喜歡獲利害怕損失。例如:有個賭局有一半機會獲利一百萬,也有一半機會輸一百萬,但大多數人不會玩,期望值一樣但沒人會想下場去玩,因為有可能損失一百萬;反而人會選擇去買五十元的樂透,跟前面的例子比它說期望值連一半都沒有,接近於零,但是因為損失很少,故很多人喜歡玩。
- 人有過度自信與過度反應傾向。這在投資市場很常見的現象,許多人會常認為自己是厲害的投資者,而忽略風險,或是市場有事情發生時過度反應,而做出不利的行為。
- 人傾向有趨避心理,就像台灣的勞退設計,就是避免這個困擾,透過強制的方式減少非理性行為。
結論就是人的行為是受心理的情緒影響,這些個人行為經研究後會形成新的商業型態,且有社會偏好及趨避心理。這些概念其實很簡單,也很好理解但實際應用是很難做到的,像在前兩年股市大跌時許多時根本就是過度反應的賣出股票,造成損失。許多人就在這反反覆覆中浪費寶貴’的時間與力氣卻也沒達成目標。
以上與你分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