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 | 「心理專家的說話技巧」閱讀分享(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10日更新]

「說話技巧」的通常是書店書架上陳列的熱門書籍之一,可想而知如何說話是每個人必須會的一種生存技能。這本書是由日本心理專家撰寫的,2014年我在某科大教「情緒管理」這門課在找資料時看到且翻閱後覺得很實用,很適合非心理專業者閱讀。

有時你會遇到這個情境:某人說「我說話比較直接,你不要見怪…」,後面接的卻是批評攻擊內容,這是一種令人不舒服的回應方式。

「直接」指的是清楚表達,但為何會變成直接就是讓人感到不舒服呢?直接難道就不能是舒服的表達方式嗎?原因在於很多人的直接是包裝著攻擊與惡意的糖果紙,即使他不是刻意也讓人感到是被指責。

覺察自己是否有無形的惡意或攻擊成份很重要,如果你不覺察自己說話方式,怎麼都說都說不出令人覺得舒服又清楚的話語來的

這本書也列出哪些用詞需要注意並改善,輔以實際對話來說明,另外也提醒讀者要在表達時增加善意、增加同理心,自然可提升說話的質感。

以下簡列出幾項重點:

減少極端用語

講話用很誇張的極端詞易造成誤會且也沒機會了解彼此,同時,會讓對方產生防衛與感到受傷而無法聽進你真正的意思,比如:「為什麼老是遲到?」、「看不出你有任何反省的樣子」、「你每次都忘記」等,這些用詞隱藏你可能在生氣、不耐煩,若是要改善這用詞我會說「你遲到很多次讓我不舒服…」。

重複對方說的內容

可重複或摘要對方說的內容,能讓他有安心感,也可反映對方說的內容的意義。這我在諮商室內也常用,這可幫助彼此確認「說」跟「聽」有無的訊息上的落差,很多人際問題是來自於你想表達的內容跟對方解讀的意思不同。

去除言詞中的惡意

請別刻意傳達的負面的訊息傷害對方或酸他,例如:我姐說「她不喜歡你,你最好小心一點」,她說「你完全不肯幫忙,任性又自以為是」;或是「你的包包跟某某人撞包了,還是別拿了」,三角溝通是很容易造成關係的問題,而且沒有人喜歡被比較。

我讀研究所時某次學姐說跟我同組的學姊覺得我沒多關心她要不要幫忙,我說我之前問她她都說不用…,當時我很不高興,雖說學姊認為我神經大條好有意提醒,但這種傳話式的三角溝通通常會導致關係裂痕,我認為當我直接問你你說不用但最後變成是我的問題,對方把其不良的人際模式(焦慮感)歸咎在我身上讓我很不舒服。

切莫擅自解讀對方的想法

減少說「你是這樣想」之類的言詞,比如:「幹嘛這種口氣,你是在不爽嗎?」、「騙人,你根本是打算最後才做吧!」、「看吧,被我說中了,所以惱羞成怒」等,這會讓人覺得你不相信他或是將他定型成某個樣貌。當然,人都固定的行為模式,所以我會將上面例子改成「聽你說話感覺你不高興,你是在對我生氣嗎?」之類的

改變眼神表情與態度

在表達上非語言佔了百分之65,語言佔百分之35,減少眼神的攻擊是必要的,例如:瞪或惡意的眼神,稱讚對方時請看對方的眼睛或至少看著他的臉。

減少以受傷的態度來面對事情

如果都是自己覺得受到傷害的方式去回應對方,對方會無形中更討厭你,基本上,就是減少抱怨,以「受害者」自居會使人覺得是對方的問題,建議以直接的方式表達情緒,例如減少說我受到傷害而是說「我現在很生氣,請不要做這樣的事情」之類。

哀兵政策反而會惹人嫌

若想他人幫忙,只要自己努力,別人就會伸出援手。要表現出從頭到尾都要靠自己來解決的態度,即是自助者天助,例如:「我自己想辦法看看,我會努力的」、「沒關係,你別放在心上了」等,減少說「我一個人實在沒辦法、你都見死不救、怎麼這麼冷漠,都不會幫一下忙」之類的話。

重視表情

若是對方要求你做不到的事情,以困擾的表情取代不悅的表情,當你對某事失望時,不需壓抑而是表達沮喪的表情,可以轉化失望的情緒,不管是語言或是非語言都要明確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話是說給別人聽,表情身體語言也是給別人看的,所以顧及他人感受很重要,關係越親密越需要注意。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你心裡是怎樣盤算就會在語言肢體中無形散發出來,也別認為自己只是不會修飾言詞無傷大雅就忽略用詞,這是錯誤的認知,「說話」是人際間最重要的溝通橋樑,學好它自然事半功倍。

圖片來源:翻拍自心理專家的說話技巧書籍。

2 thoughts on “閱讀5 | 「心理專家的說話技巧」閱讀分享(2023年3月更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