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 | 家人這種病(下):理解自身孤獨與焦慮才能真正理解家人(2023年3月更新)

[2023年3,月1日更新]

擁有家人不一定擁有幸福

血緣並非家人的唯一證書,而是彼此想不想當家人

「孝順父母兄友弟恭」是你我耳熟能詳的價值觀,對許多人來說同時也是條無情的鞭子在鞭打:你不能埋怨家人或對家人有不敬想法,家人永遠是家人。

真該如此嗎?如果你的父母虐待你,你仍得孝順他們?如果你被家人傷害欺騙到非常失望也得保持某種和睦?血緣就只是關係唯一的認證?

作者認為如果彼此真的想成為家人,血緣並非最重要。其中提到結婚但未有子女者育有養子女的家庭,彼此是心靈相通的家人。

我們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些很好的朋友即使沒有血緣也像家人般的親密,這樣的關係形式有時比具血緣的家人來得舒服與愉快。

有相同想法與意願的人聚在一起,彼此尊重的生活也是一種家庭型態。這或許在未來幾十年會成為主流也說不定,與他人一同生活可以學習許多,跟有無婚姻血親無關,血緣並非是關係唯一的連結。

如果生命如此短暫,把所有時間耗在讓你筋疲力盡的家庭關係中真的值得嗎?朋友有緣份結束的時刻,家人也會有,尋找適合共同生活與相伴的人也是一種選擇。

家庭的排他性?了解你的家人

在很多跟家人有關的節日中家庭這個團體有時會壓迫單身者的空間,例如過年一起出外旅行,在生活中很多商業活動都是以兩人以上的家庭為行銷單位,反而排斥了單身族群,不過現在也開始有一個人的餐廳出現就是,但人們以家庭為行動單位會減低許多不安與焦慮,這正是在告訴其他人:我有家人我認為不悲慘。

就是因為這樣害怕孤獨與焦慮讓人不斷綁住家人以減輕這樣的不安,這是閱讀此書必須體認到的一點。

如果人無法與孤獨相處就無法真正承擔生命責任,也無法真正地理解他人。我們也會期待被家人依靠,若是沒有被需要感我們仍感到孤獨,理解自身的孤獨後才能理解家人。

沒有家人而孤獨的死亡是一種不幸嗎?

幸福的家庭是大多人對於家庭的渴望也可能是種幻覺,很多人無形中都為此付出許多努力及代價。

我有幾位案主前來談話的首要目標就是改善家人關係,主要是因為家人是無可取代的,希望家庭是可以改善成幸福的樣貌。

這樣的渴望是進步的動力,但作者提出了反駁:沒有家人就是不幸福?如果家庭關係已經沒什好改善,想改變成幸福的意義是什?我認為有時對父母或家人期待太高,以至於希望他們成為內心的理想家人,但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期待反而壓迫彼此造成關係衝突。

如果能承認家人關係的確惡化到只能切斷,那是否也是種幸福?我認為是,孤獨的生活到死就是悲慘?也許對某些人來說那是他想選擇的生活方式,也許對這些人來說有著無情的家人最後也是冷漠的在旁看著他離去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認為這本書適合在家庭關係中痛苦不堪同時又因背負社會對家庭關係的期望的人看,能夠承認對家人關係失望與不滿,不想繼續延續幸福的假象或是自我欺人的「必須應該如何」的救贖書。

挑戰家庭價值觀並非在指控家人的不好,而是重新去思考在這些價值體系人們的處境,你對「家人」有更寬廣的定義時就能放下已經不適合的家人,挑戰自我、社會的價值觀雖不舒服,但相信你在這議題上會有新的體悟。

理解家庭關係羈絆的本質,學習與孤獨焦慮相處,寬容與擁抱才會浮現在彼此之間

圖片來源:翻拍自家人這種病書籍封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