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沙發生活】有勇氣不完美的炎亞綸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出門與社交,除了工作。也很少關注外在世界的我,生活平淡如白開水,可以飲用但沒有味道,我可能是最不適切聊生活的人。這是一個只躺在沙發上談生活各面向的人寫的文章。

在寫完「你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嗎?」這篇文章後,我想到一個人炎亞綸。

阿德勒的理論引導著人們看見自己的生活樣貌並以鼓勵及勇氣與社會關懷的角度來支持人面對挫折與不完美,進而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所在,我發現炎亞綸是他學說最佳的代言人。

即使你不太認識炎亞綸也會知道他是個長相英俊且看似完美的偶像明星,實質上他一點都不完美,像是會跟粉絲吵架、膽小、脾氣不好、容易衝動等眾多缺點,且他幾乎不掩飾這些。Aaron說話直接有主見,他的臉書是我看過最不無聊的藝人粉絲專頁,一下講教育問題,又一會督促要環保,有時會以嚴肅口氣碎碎念政府的無能,總之,稱得上是得罪別人的箇中翹楚。

而我認為他展現了無比的勇氣去關懷社會,發展社會興趣。有時候,他說的實話會讓你想把耳朵摀住不想聽到,因那針針見血的言論實在是會使你血流如注,即便如此,在他那看似嚴格的口氣背後你仍可感受到他對於這世界的愛與善意。

近日,他在臉書上書寫千字文表達演藝圈在戲劇拍攝過程上的草率與人才外流問題,以寒冬來形容現況,驚動到不少人。前不久的日子,我跟一位朋友分享現在台灣偶像劇的幕後花絮都是用演的,很久以前看幕後花絮會覺得好笑,現在仍然好笑但你知道那是「做」出來的東西,已不是側拍。

身為一位觀眾,會覺得好看的戲是劇本好且拍攝精緻與演員真實情感的表露,很遺憾地現在台灣的戲很少能真的感動人,「看電視」變成沒有內涵的象徵(很多人是不看電視的),也或許網路時代的來臨取代過往的媒體形式,但不論形式如何改變,觀眾的渴望都是一樣—透過故事與角色體驗另一種生命,得到新的啟發,而這也該是表演藝術者的社會責任。

有時候,現實的困境會把你心中的那份熱情澆熄,可能只剩火苗,甚至只有灰燼。身為諮商師的我在助人工作中常歷經那種在灰燼裡找到火苗並再次搧成小火的辛苦,同樣的,在炎亞綸身上也感受到這股無力感,更或許這是這個時代下人們在工作場域的真實狀態。

記得,在一場演唱會中他分享他這一生想為自己活一次,也鼓勵粉絲們為自己而活,有勇氣地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去運用有限的生命完成它。無庸置疑的他很勇敢,不論是為自己或其他人。

在心理學領域常說的「遇見自己」指的是拿下面具,接納包容自己,即使你真的一無是處也沒關係,那就是你。我常跟案主說走在這條路上,曾經以為自己已經很認識自己,但每隔一段時間又發現更多不認識的自己,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是最有價值的事。

從Aaron身上我看見這樣的不容易,走在一條沒人在走的路上是孤獨的,他正踏在英雄之旅上。透過他,我再一次思考關於「勇氣」與「不完美」。

謝謝你的勇氣,炎亞綸。

圖片來源:翻拍於華流雜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